11月19日,冬日的暖阳照耀下,独山麻万镇拉林村场坝组,一栋栋两层高的 漂亮 小洋楼随着柏油路蜿蜒伸展, 不时看见载满实木家具的小货车从小道驶出来 。路边的农家院里,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敲打声和电锯等机械的轰鸣声,空气中飘满木头的香味,这是寨子里各个木工作坊中,村民们加工板凳的忙碌场景。
一个宽敞的院子里,到处放满了木料和板凳半成品,工作间里,父亲黄品恩正在操作台上小心翼翼的裁切木料,儿子黄启龙在不远处的大门口给椅子刷漆。左手扶凳子,右手上的油漆刷来回涂抹,动作利落娴熟,不多时,原本朴实的木板凳就变得油光红亮。父子俩有一搭没一搭的隔空聊起近段时间板凳的销售情况,场面十分温馨。
“前几天刚刚卖了几套桌椅,这几天趁着天好抓紧赶制一批,不然到过年旺季就没货卖了。”黄启龙一边刷漆,一边算起收入来。“一张桌子八条凳子是一套,一套能卖到1200元,我们一家人都在做板凳,一年能加工100来套,算下来能有十几万的收入。”
黄启龙说,做板凳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自己十几岁就跟着父辈们学艺,背着工具走村窜寨的去揽活,依靠扎实出色的手艺,也把场坝组木匠的名气传遍十里八乡。这几年条件好了,寨子里不少人家纷纷开起了小作坊,从事着板凳、马槽柜等实木家具加工的营生,周边的村民都说场坝是个“板凳”村。
“这个工艺叫刮灰,刮完之后还要打磨、上漆,一把椅子从材料到成品有十几道工序嘞……”在贫困户樊有坤的作坊里,他正认真地给板凳刮灰,神情专注,一丝不苟。隔壁房间里,整齐的码放着几十条板凳,那是他近几个月的成果。对樊有坤来说,面前这小小的板凳,是父辈传下来的手艺,更是全家人生活的主要来源,所以格外用心。
“靠加工板凳,我一年能有两万多元的收入。两个姑娘读书都有补助,基本上不用我操心,村里还把我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有一万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很有保障。”靠着做板凳的手艺和政策扶持,2016年,樊有坤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好,自己又有一技之长,只要人勤快,小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场坝组做板凳已经有一定历史了,不少村民都会木匠手艺,像黄启龙、樊有坤这样开起板凳加工作坊的还有十几户人家,独山周边的不少家具店,都会不定时的到场坝来批发实木家具,有些卖得远的,要卖到雷山这些地方去。”拉林村尖刀排副排长蒙亮说,村里正在积极整合场坝组的“板凳”产业,他们将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规范生产流程等形式,积极引导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拓宽销路,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板凳”产业中来,实现增收致富。( 贵州日报 莫 宇)
黄品恩正在切割木料
黄启龙正在给板凳刷油漆
贫困户樊有坤在自己的作坊里忙碌
整齐堆放的木料和板凳半成品
成品实木家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