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出远门,在家里一样能挣钱!”
“做工顾家两不误,既方便又省心!”
“在家里搞创业,我觉得很有希望!”
在麻尾镇泗亭村,随处可以听到当地群众在家务工、就近就业、就地发展、居家创业的喜悦心声。
近年来,泗亭村立足村情民情,实施发展引导,努力培育手工作坊、微型工厂、家庭农场等“庭院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消化不能外出务工人员和老弱群体等劳动力,有效开拓发展路径和增收渠道,在一座座“小庭院”里为乡亲们写就一篇篇充满活力的幸福“大文章”。
农家作坊:小小手套织出大产业
在清新雅致的更付组,好几位乡亲正围拢在村民何吕良家中,乐滋滋地交付新加工好的各式手套。
现年44岁的何吕良,是乡亲们眼中的创业能人和致富能手。何吕良原来一直在外打工,在浙江义乌一家工厂从事了20来年的手套加工工作。2017年,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何吕良和妻子在村支两委的引导下选择回乡创业,决心利用多年积累下来的生产技术、管理技能、市场信息和人脉资源,组织乡亲们从事手套加工,带动大家一起发展致富。
创业之初,何吕良带回来30套加工机器,并将机器和原料发放到群众家中,组织了30来户从事手套加工,并依托浙江义乌的商家和市场,搭建起产品销售渠道,为乡亲们找到了一条稳定的增收路子。
创业三年多来,为带动更多群众,何吕良注册成立了“独山县远益纺织加工厂”,并逐年扩大加工生产规模。目前已有生产机器100余台,带动了家庭作坊100余户。手套加工生产方式十分灵活,不受时间限制,乡亲们在安排好日常农事和家庭生活的前提下,随时都可投入生产,新手上路也能有3000元左右的月收入,成为熟练工后可达5000至6000元。每年300多万双手套的加工量,能为乡亲们带来100多万元的劳务收入,也让何吕良每年能有10余万元的可观收益。
距离更付组不远的下寨组,40来岁的贫困户樊秀梅正在熟练地操作手套加工设备。樊秀梅家6口人,两位老人70多岁,两个娃娃正上小学和幼儿园。她腿上受过伤,干不了重活,多年来全靠丈夫在周边地区务工挣钱。前两年,看到乡亲们跟着何吕良开起了手套作坊,她也参与了进来,一边照顾着老人小孩,一边做着手套赚取加工费。在系列帮扶措施的支持下,经过夫妻俩的努力,她家于年前建起了一栋漂亮洋气的三层小楼,开启了好日子。樊秀梅说,像她家这样跟着何吕良一起加工手套的贫困户,全村共有60来户。
县市场监管局局长、泗亭村尖刀排排长蒋乾亮介绍说,最近,村里向政府申报的手套加工设备采购项目已经获批,将通过投入50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升级配套一批勾针机、裁布机、液压冲床、模具、三线缝纫机等手套加工设备150台(件),依托何吕良的加工厂,以“村委会+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统一品牌和标准,企业化运作加分户生产,有效完善产业链,不断提升价值链,走出一条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自主化的发展道路,引领更多群众参与受益,辐射带动周边村寨发展,推进建设庭院作坊生产集群,在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农家作坊”里,将小手套培育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大产业。
新加工好的手套
即将批量外运的手套
群众在加工手套
群众展示加工好的手套
庭院工厂:小小元件打开大市场
泗亭小学旁的庭院里,轻匀的机器运转声,像一支欢快悦耳的歌曲。县市场监管局驻泗亭村第一书记何可志介绍说,这是一位贫困户返乡开办的“贵州宏创电子厂”,工人们正在生产加工电子元件。
走进生产车间,只见十几个青年女工正在操作台上娴熟地忙碌着,一只只精致小巧的电子元件不断地在她们手上变化出新模样。一个年轻小伙不时穿梭在各个工位之间,查看元件加工质量,指导工人生产操作。
这个小伙就是这家电子加工厂的主人,名叫何顺健,拉料组村民,今年27岁。早年由于家庭贫困,20岁不到的何顺健就远赴广东一带的电子厂打工。由于何顺健吃得苦,肯学习,善钻研,很快成长为厂里的业务骨干,一干就是10年。
两年前,为了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何顺健与妻子返回家乡,在广东某电子厂的支持下居家创业,专门进行“高频变压器”等电子元件的生产加工,目前,厂里共有生产设备18套,吸纳劳动力近20人。由于广东方面以“原料供应+订单回购”的方式对何顺健的发展予以保障,加上有村里干部们的关心指导,夫妻俩的创业十分顺利,生产出来的电子元件翻山出海,源源不断进入广东市场,每年10来万元的纯收入让他家一举摘掉了穷帽子,一步迈入了小康生活,还能为厂里的每个工人带来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收益。
来自拉蒙组的村民李兰,也曾是一名贫困户。家里老人已经80多岁,两个娃娃正在上学,为了照顾一家老小,李兰根本出不了门,只能靠着丈夫一人在麻尾一带务工养家。这家电子厂办起来后,李兰很快成为了厂里的一名工人,每天按时上下班,不仅能早晚照顾家里老人,还能顺便接送娃娃上学放学。前几天,李兰丈夫也在附近的一家工厂里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家里一个月能有6000来元的收入,夫妻俩十分开心:“家门口有厂子就是好啊!”
为让何顺健的电子厂办得更加红火,村里的干部们全力帮助解决各种发展困难和推进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引导他们扩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带动能力。同时村里还以他们夫妻俩为创业榜样,有效激励在外务工人员,引导能人返乡,充分利用农家人的“前庭后院”,开办“庭院工厂”,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和就地发展。
县市场监管局、泗亭村尖刀排副排长何水光说:“号称西南地区货物出海‘旱码头’的泗亭火车站就坐落在我们村,让我们对立足‘小庭院’打开‘大市场’充满了信心!”
何顺建在指导工人生产
群众在电子厂上班
电子厂一角
庭院里的电子厂
家庭农场:多元养殖铺开了幸福路
在更付组村民何吕珠的堂屋里,一块由县里于2017年颁发的“示范家庭农场”牌匾格外引人注目。几年前,何吕珠在村里干部们的指导下,利用门前院落搞起了家庭养殖,由最初几只鸡、几头猪和几只羊的“小打小闹”,发展到了现在200多只黑山羊的规模养殖,让他成为了当地有名的黑山羊养殖能手。近年来,常有群众来到他的养殖农场里,向他学习养殖技术,他总是手把手地把自己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乡亲们。
在更哈组,50多岁的陆义忠,于2017年4月,利用家里的老屋子做起了肉兔养殖。村里于2018年为他申办了小微企业并落实了4.5万元小微企业补助,还常常协调县里的龙头企业“齐孃兔肉”派人前来进行养殖指导,村里平台公司也随时提供着各方面帮助,加上陆义忠十分喜欢学习和琢磨,很快就掌握了不少关键技术要领,兔子养得十分顺手,每年出笼肉兔2000多只,能有六七万元左右的净收益,成为了村里的肉兔养殖大户。同时,他还通过无偿提供技术指导、种兔供应等帮助,积极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目前已有好几户群众跟着他养起了肉兔。
村里的干部们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这些养殖能手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有效激发乡亲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引领和鼓励更多群众利用前庭后院,先后开办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型家庭农场。
麻伞组的村民何仕居,多年来一直在外从事各类建筑工程的承包建设,是村民眼中的致富带头人。今年初,在村里的引导下,他选择生态鸡作为发展项目。这几天,他根据自家庭院结构改建的养鸡场即将完工,近期将投入第一期养殖4000羽,肉鸡养殖和蛋鸡养殖齐头并进,全程绿色饲养,逐年扩大规模,着力打造“泗亭鸡”生态品牌,并通过基地务工、示范养殖等方式带动更多群众一起发展致富。
县市场监管局驻泗亭村第一书记何可志说:“我们将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借助县市场监管局的资源优势和平台渠道,建设发展更多的家庭农场,为‘美丽泗亭’铺开一条更为坚实的幸福路!”
黑山养殖场
肉兔养殖
生态鸡养殖
后记:
庭前春满,院内花香!
泗亭村立足村情民情,探索出了“庭院+”产业新途径,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灵活性大、适应性强的“庭院经济”,以“方寸之地”写“产业文章”,推出了170余家小作坊、小工厂、小农场,作为全村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拓展和培育,有效助力当地攻坚任务清零,全面巩固全村脱贫工作成果,取得了良好发展成效,也积累了一定发展经验。
从这一生动实践中可以看出,以农户为发展单元,以庭院为生长空间,依托国家各项政策支持,强化发展引导,整合发展要素,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发展动力,“小庭院”也能有“大作为”。在这些最基本的“产业细胞”支撑下,“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小庭院大市场”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将有效建立,让农村群众在青山绿水间实现“诗意栖居”,在座座庭院里拥有“美丽经济”,在幸福生活中留住“那抹乡愁”。(通讯员 李启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