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关闭
政务微信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政务要闻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海花草“立”着种,独山紫林山村探索林下立体种植新模式
打印 关闭 【字号:

  在独山县紫林山村的密林间,记者看到一幅奇特景象:几株树木间,铁丝交错搭建起简易支架,白色定植网如晾晒的被褥般悬挂,网孔里露出的竟是嫩绿的海花草。

  “这是我们最新试验的林下立体种植,我想让海花草从‘躺着长’变成‘站着长’。”村支书韦世贵兴奋地介绍。这是该村继大棚立体种植后,在海花草产业发展上的又一次创新尝试。

  海花草(又称水苔)被视为“天然苔藓”,既能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又可用于各种兰花的栽培,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早年间,当地村民发现其经济价值后便开始尝试人工种植。2015年,国家林草局的定点帮扶为紫林山村带来了发展转机,村里锚定海花草的生态价值与市场紧俏的优势,积极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经过十年的发展,全村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年产值破千万元。

  然而,随着产业发展,土地资源日趋饱和。村“两委”一方面向外拓展,在周边乡镇落实3000余亩种植土地,另一方面大胆创新,成功试验大棚立体种植技术。

  但韦世贵并未就此止步,他始终在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日,韦世贵在进村的盘山公路边偶然发现,近垂直的悬崖峭壁上竟然自然生长着海花草。“既然悬崖上都能长,那么是否可以仿照野生环境进行立体种植?”这个灵光一现的想法,令他激动不已。紫林山村43.6平方公里有89.3%的面积是林地,相当于有近39平方公里的潜在发展空间。

  在详细咨询林业部门并获得准许后,韦世贵立即带领班子成员在树林里搭起了这片“空中种植带”,让海花草实现“立着”生长。“不破坏林地,还能翻倍利用空间,这笔生态账太划算!”韦世贵欣喜地说。

  眼下,林间试验的海花草长势正好。据韦世贵介绍,林下挂网试种一旦成功,紫林山村大量的林地将有望转变为海花草的“新土壤”。更重要的是,仿野生环境能进一步缩短海花草生长周期、均衡营养供给,大幅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嘉琪)

独山县融媒体中心

一审:韦万利

二审:袁  燕

三审:张明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