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老照片、破旧的勋章、锈迹斑斑的武器……在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内,一件件老物件镌刻着抗战记忆。78岁的朱荃时常驻足于此,观看着展馆内这些沉默的“历史证人”,聆听它们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坚韧与抗争,将往昔的壮烈深深烙印在独山的记忆长河中。
作为独山县黔南事变研究会原会长、深耕独山抗战历史的研究者,朱荃数十年来致力于挖掘和整理当地抗战史料,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他都如数家珍。
“这些老照片,留下了当年修建独山飞机场的一些画面,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没有特别先进的机器,但先辈们为了抗战胜利,再累也咬着牙坚持。”谈起这段历史,朱荃苍老的面容上满是对先辈的崇敬与怀念。
1944年,豫湘桂战役战局恶化,国民党军委会在盟军战略支持下,将黄平县与独山县列为重点扩建的空军基地,独山机场因重要战略位置改建为“前进飞机场”。同年11月,贵州省政府组织都匀、独山、荔波等十县三万民工抢修,次年4月正式启用,美军一个飞行大队曾部署40多架军机于此,与黄平机场协同出击,轰炸广西、湖南、广东等地日军。同时,作为“驼峰航线”重要节点,独山机场承担军需物资转运任务,是西南地区关键军事设施与物资枢纽。
“当年,独山飞机场最多有40多架飞机起飞,几乎每天都有飞机的轰鸣声,这个飞机场不仅是打击日寇的利剑,更给我们黔南人民带来了胜利的希望。”朱荃摩挲着展柜边缘,语气庄重而感慨。
在那段峥嵘岁月里,除了见证战火的机场,还有一处浸染热血之地同样值得铭记——黑石关。黑石关战斗被日军称为进入贵州境内最激烈的一次战斗。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如今的黑石关青山环抱,宁静祥和,微风拂过,草木沙沙作响。
“很难想象吧?这里曾经炮火连天。”朱荃轻抚着老石碑,“当年,日军想打通西南通道,黑石关就是他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国军第29军91师师长王铁麟率部死守,这里就是他们与日寇殊死搏杀的战场。”
据资料记载,1944年末,日军铁蹄逼近独山,黑石关作为拱卫独山乃至大西南的关键防线,成为敌我争夺焦点,国军第29军91师紧急驰援,在黑石关构筑防线,与蜂拥而至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杀。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独山自卫队与正规军并肩作战,以血肉之躯抵御炮火,日军多次强攻,甚至采用迂回战术突破,但守军顽强抵抗,激战中,关隘硝烟弥漫、血染山河,最终成功迟滞日军北犯步伐,为后续反击赢得战机,以不屈意志捍卫了独山与国土尊严。
“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平安宁,但那些浴血奋战的先辈,那些守护家园的牺牲,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这是历史,更是责任。”朱荃说。
从轰鸣的机场到浸染鲜血的关隘,每一处遗迹都是历史的教科书,它们见证了往昔的烽火硝烟,铭刻着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印记,时刻提醒着后人,和平来之不易。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不仅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当代中国人肩负的责任,唯有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新时代的奋斗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