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镇仁等村拉结、立纳片区,常年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却因无河流经,长期饱受干旱之苦。280亩水田逐渐荒芜,310亩旱地收成寥寥,土地抛荒成了村民心头最深的痛。为解决困境, 仁等村展开系列行动,助力村集体农业发展。
一、党建引领,共绘解困蓝图
面对灌溉困境,村“两委”与驻村工作组迅速行动,集智聚力,共同破解资源难题 。一是多方协调,通过申请政策支持、对接帮扶单位,争取到黔南州委政法委4900米PE水管、海仁集团捐赠的1000米水管,以及广州黄埔区15万元资金,用于建设1000立方米蓄水池和延伸铺设10000米管道;二是科学规划,组织村民代表实地勘测,制定管道走向方案,优先覆盖撂荒严重区域,确保资源精准落地。
二、全民参与,共筑灌溉网络
73户267名村民自发组成志愿施工队,从返乡青年到70岁老人,全员齐上阵,积极投入到挖沟、运管、埋线等工作环节,累计投入300余人次,志愿施工队的参与节省了20%的人工成本。“这是给子孙后代造福的事,咱不能光看着!”村民小组长黎祥勇的话道出集体心声。志愿施工队全程参与,严格质量管控,仔细把关管道坡度、接口密封等细节。同时,村民自主成立质量监督志愿服务小组,每日巡查施工进度,“咱自己的工程,一寸都不能马虎”,村民们津津乐道。
三、长效管护,共护建设成果
工程通水后,村民推选3名熟悉地形的代表组成巡查队,每月徒步检查管线。巡查员张玉民随身携带记录本,详细标注每段管道的状态:“今年3月发现一处接口破裂,当天就召集人手修补,没耽误开春灌溉” 。2025年,仁等村力争户均农业收入增加8%~10%,逐步降低外出务工比例。“咱不图一夜暴富,只求年年有进步。”村党支部书记卢洪顺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锹一镐的坚持,不求立竿见影,唯有步步为营的耕耘,仁等村用4900米水管丈量出集体的力量。
一审:韦佩菊
二审:林 朋
三审:胡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