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独山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持续优化教育规划布局、创新教育机制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突出“一强”目标,促进教育改革见效。紧扣建设“贵州南部教育强县”目标,率先在全省提出“小学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的学校布局调整思路,以“撤、并、改、建”相结合,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推进办学体制创新、教育资源配置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创新,积极引进和创办兴农中学、广州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独山分校。实施“集团化”办学,小学和幼儿园采取“强校+弱校”“名园+民园”的模式管理,将“集团校”内的人、财、物权交由总校统一调配、管理,对“集团校”进行统一评价、考核。截至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183所调减至36所;31所小学划分到4个小学集团校,34所民办幼儿园划分到4个幼教集团。
突出“两大”任务,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把握“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两大任务,建立健全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每年深入各中小学校调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集中研究和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通过“争、挤、引、贷”方式,全面组织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推行小学教育教学“6+4”的发展性评价,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全面落实教育普惠政策,持续实施“控辍保学”清零专项行动。截至目前,累计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64所,新建成初中3所、小学3所、幼儿园9所,完成建设面积约82万平方米。
突出“三名”工程,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依托名师工作室,深度开展课堂教学比赛、课堂现场诊断、学科专业讲座等;以“4+2”模式,即:四层理论学习(专家引领、骨干示范、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和两项技能培训(硬笔书法、普通话),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开展课标学习与考试,帮助教师牢牢把握教材;狠抓“青蓝工程”,促进教师整体进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更新“三名人员”教育观念,拓展教育视野,提升教学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名师共有7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先进教师2人、省级名师3人、省级特级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19人、州级名师16人、县级名师23人);“名校长”15人(州级名校长6人,县级名校长9人);“名班主任”29人(州级名班主任11人,县级名班主任18)。
突出“四化”标准,促进办学水平跃升。办学模式多样化成效显著。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成功将民办性质的兴农中学、联办的广州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独山分校打造成为黔南地区教学质量一流、设施设备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的初、高中学校。学校管理现代化明显提升。充分发挥教代会、大队部、家长委员会在学校自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格局。学校建设标准化扎实推进。截至目前,独山县完成39所学校维修改造,改善薄弱学校78所,建成塑胶运动场26个,美化教室约5840间,修建安全围墙约32100米。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化再创新高。经过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全县教育成绩实现了跨越式突破,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州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