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独山县积极探索易地搬迁社区治理新路径,践行强班子、搭平台、建机制、促就业、组队伍的“12306”治理模式,为社区服务按下“快捷键”,让19951名搬迁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锻造“一支班子”。注重选拔一批政治素养好、品行端正、综合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为安置社区配备58名干部;按照1+2+N的原则,选派4名科级干部到安置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或支书(主任),为安置点派驻17个驻村工作队,44名驻村队伍;安排2名社区支书(主任)到县直部门跟岗学习,选派3名社区干部到广州跟岗锻炼,其他干部分批次到镇(街道)跟岗锻炼,锻造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勇担当的社区干部队伍。
搭建“两个平台”。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增设金融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理存取款、激活社保卡等业务,拓宽安置区“一站式”服务范围;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问题,3个安置点建成“社区教育辅导”学校,为500余名搬迁子女提供课后辅导、兴趣爱好,建成2个养老服务中心,每月为60岁以上老人集体过生日。搭建智慧社区平台,在两个6000人以上的鄢家山社区、望城社区建成网络视频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地图接入、人脸识别等功能,实现“警民联防、警区联管、警种联动”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了社区防范预警能力。
健全“三个机制”。健全社区管理机制,持续完善居民公约、红黑榜、积分制等管理制度,强化搬迁群众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引导鄢家山社区、望城社区搬迁群众缴纳物业服务费,年收取15万余元,着力提升社区物业服务质量。健全信息收集机制,根据工作需要,增设“社会保障”“教育帮扶”“群众诉求”等基础信息模块,精准掌握社区群众家庭现状和诉求,提高帮扶的针对性、精准性。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企业+车间+搬迁户”的发展模式,以“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的方式与帮扶企业车间进行利益联结,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增收,2024年累计分红超70万元,覆盖720余户群众。
“灵活”促进就业。建立8个户外劳动者服务站、1个“零工市场”、9个“零工驿站”,积极推荐280余名搬迁群众在县内采摘茶叶、板蓝根剪枝等灵活就业;积极发展庭院经济,累计投入资金350万余元,建成2675块小菜园、小茶园,带动2600多户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种地增收;积极实施安置区与产业园共建,全力打造家门口的工厂,共建成37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超430名搬迁劳动力就近稳定就业。
组建“六支队伍”。整合社区干部、联户长以及热心党员、群众等联合组建4支治安联防队,定期开展治安巡查、夜间巡逻,提高群众安全感。发挥工会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的阵地作用,综合县职能部门资源组建4支志愿服务队,助力开展各种集会、活动,提高群众获得感。在有能力、有想法的群众中选出治安管理员、交通劝导员、矛盾调解员、消防监督员、法治宣传员组建5支自治服务队,激发老党员、老乡贤、老军人的热情,围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自治管理。深挖社区文艺爱好者人力优势资源组建6支文艺服务队,不定期开展花灯表演、唱山歌、广场舞等文艺活动,移风易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利用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组建6支公益保洁队,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划分责任区域,明确公共区域清洁标准和内容,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保洁活动,实现社区垃圾“日产日清”。引导社区“能人”组建3支物业维修队,通过“房号+姓名+联系电话+维修图片+文字描述”的方式,将报修事项直接通过APP“下单”,快速、精准地解决住户维修问题。
初审:杨建军
复审:张义扣
终审:李 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