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独山县高度重视残障儿童少年美育教育,积极将本地民族绘画艺术、民族舞蹈、工艺制作等引入特殊学校校本教程,探索出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圆特殊学子艺术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题小作”民族绘画室,提供民族绘画艺术创作平台。创建“大题小作”民族绘画室,成立学生民族绘画社团,建立民族绘画创作激励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绘画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通过画笔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特长,创作具有生命力的民族特色绘画作品。积极争取南京师范大学“圆梦基金”支持,组织学生先后在南京、广州举办学生书画展,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新华网、江苏电视台等竞相报道,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残障学生民族绘画艺术的魅力。在参加历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大赛中共32人次获奖,获得县级以上表彰达200余人次,学校的民族绘画艺术创作成为众多普通学校学生励志教育的样本。2015年5月,学校的“残疾学生民族绘画艺术创作活动”荣获贵州省第三届优秀校园文化活动“二等奖”,黔南州校园文化成果评比“一等奖”。
“大音曦生”梦想艺术团,呈现残疾学生民族舞蹈新风采。组建“大音曦生”梦想艺术团,帮助学生学习民族舞蹈,并获得上海“大音曦生”公益基金会20.5万支持,以“1+1+N”(即培养出1支专业的励志艺术团,打造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山花灯”艺术品牌节目,进行N场汇报演出)培养模式,紧紧围绕花灯文化、影山文化、抗战文化三条主线,传承地方经典舞蹈艺术,向世界传播残障孩子的“声音”!经过10余年的推进,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民族舞蹈艺术创作工作取得了不俗成绩。其中,民族舞蹈《山岭声声》参加中国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荣获“金奖”;《画·影山草堂》获全国少数民族邀请赛银奖;创作的民族舞蹈节目获州级以上表彰达11次;花灯艺术传承项目获得全国助残“金奖”;学生舞蹈队曾被评为“贵州省优秀校园文艺团队”。
“大巧若拙”手工创作室,传承民族手工艺。手工制作是一项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活动,非常有利于残障学生手、脑协调得到康复。为使残障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传承民族手工艺,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大巧若拙”手工创作室。创作室主要围绕本地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创作,有刺绣、钉子画、背带绣、剪纸、虎头鞋等,对民族手工艺传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小东西,大成就。”在手工艺制作中,学生拥有的不仅仅是作品,更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苗家少女》民族画一等奖获得者走上了聋人美术教师岗位;2名学生录取了大学工艺美术设计专业;2名学生同学考取了省特职校工艺美术专业;舞蹈组的2名学生走上了特殊教育教辅人员岗位;手工艺组2名学生分别成了电子器件工人和轴承工人……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们拓宽了未来成长的道路。
初审:黎成龙
复审:徐瑞玲
终审:王继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