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水镇积极推动代表、委员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以“搭建平台、聚焦民生、创新机制、强化宣传”构建基层治理风景线,打造“代表委员+”模式,进一步拓宽基层治理新渠道,推动社会治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延伸,构建起富有民族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搭建履职平台,畅通民意“直通车”
玉水镇共有人大代表59名,其中少数民族人大代表55名,政协委员5名,为进一步推动代表、委员履职尽责、服务大局,玉水镇整合资源,着力打造玉水镇政协委员之家、“请你来商量”协商议事室、玉水镇玉水村新坝寨协商议事示范点、镇村人大代表联络处7处。积极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近参与村级治理。每月固定2天为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活动日,代表下村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选民到各个人大代表联络处反映意见建议,实现“双通道”民意收集机制。收集处理群众意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人大代表提交给政协委员之家,通过协商议事平台共商解决,打通民生实事中的难点、堵点。
二、聚焦民生实事,办好群众“心头事”
注重运用调研视察、协商督查、代表在行动等途径,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惠及百姓的重大问题着手,率先垂范,汇聚合力。抓实抓细“请你来商量”“人大代表在行动”,将民生诉求纳入履职考核。今年以来,通过院坝协商、专题研究确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3个,通过镇人民代表大会提交意见建议22件,上报社情民意6条,组织召开院坝协商20余次,督促解决问题30余个,主动联系群众50余次,为民服务20余次。解决了一批群众长期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让干群关系实现“心连心”,打通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后一公里”。
三、创新调解机制,筑牢平安“防护网”
针对玉水少数民族占比高、群众多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的实际,结合本地民俗,通过推行矛盾纠纷“双语化解”工作法,主动邀请代表、委员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打造“代表委员+司法人员”联动机制,进一步拓宽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渠道,深入服务少数民族群众,有效防范“民转刑”“刑转命”发生,不断激活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的目标。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代表、委员占比高这一优势,打造一支过硬“双语”调解队伍,代表、委员凭借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运用民族语言和民俗智慧调解纠纷。截至目前,集中排查16次、现场调解67场、成功化解矛盾140余件。打破多元解纷“独角戏”,实现“小事不出寨、大事不出镇”,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四、强化政策宣讲,传递党的“好声音”
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立足玉水民族特色,充分发挥代表、委员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代表、委员在基层治理中展现新担当、彰显新作为。通过建强宣讲队伍,凝聚先锋力量。打造“包村领导+村支书”“代表+委员”“党员先锋+网格员”等“理论宣传二人讲”特色宣讲队伍,形成“层级覆盖、专兼结合”的宣讲力量矩阵。开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宣讲活动,推动政策宣讲全覆盖。结合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院坝宣讲、“送学上门”“网格+小板凳”流动宣讲活动等200余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等政策宣讲全覆盖,架起党群“连心桥”。
下一步,玉水镇将持续深化代表、委员“五员”机制(“宣传员”“调解员”“收集员”“服务员”“监督员”),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初审:袁修瑞
复审:何思明
终审:杨海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