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晨雾重,晖晖冬日微。蜿蜒的都柳江一路逶迤流入珠江奔入南海;发源于都匀斗篷山的一股小溪,一路向东,汇聚成了沅江,奔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从黔南出发的清泉,带着黔南的姹紫嫣红,带着黔南的欢声笑语,带着黔南呵护一湾清泉的真心,汇入了磅礴的江河湖海!
从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万千的大江大河流,这一股清泉里,有黔南各族干部群众爱护生态的情谊,也有黔南保护长江、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担当,更有当地守底线走新路的久久为功。
近年来,独山县河长制工作围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着力写好“水文章”,念好“管护经”,打好“生态牌”,用“美丽水光”照亮了山乡百姓的幸福生活。
水清河畅景色美
独山县黑神河畔成了市民茶余饭后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画面不断呈现。黑神河是县城内唯一穿城而过的河流,已深深融入了独山百姓的生活。
近年来,独山县结合河长制工作,政府主导发动,水务、住建、环保、综合执法、公安等联合开展“清河”专项行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拓宽河道,对黑神河进行重点整治,累计清理黑神河河道20公里、水域面积6万平方米,清理河岸垃圾、河道水草、水面漂浮物10吨,增设沿河排污管道14公里,使污水直排河里现象得到明显好转。
独山县同步强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独山、城北、麻尾、上司、凉亭等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每天污水处理总规模达1.95万吨,使潘家湾断面、黑神河、麻尾河水质明显改善。近年来,独山县重要河湖水功能区及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为100%。
甘泉到家润心窝
麻尾镇董岭村地处严重石漠化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十分匮乏。到了枯水季节,农户要跋山涉水到数公里外的水源点取水,肩挑手提、人背马驮地把水运回家里。
“每逢旱季,师生饮水靠村民赶马车到5公里外的水源点取水。”董岭村飞通小学退休教师柏国良对过去缺水情况记忆犹新。在布依话中,“董岭”二字就有“干坝子”之意。这一关系到民生的“水问题”时刻牵动着独山水务人的心。到董岭村开展调研的县、镇河长承诺:把彻底解决董岭村喝水问题纳入当年项目实施。
经过努力,总投资300余万元的董岭人饮工程破土动工,一场攻坚战全面打响。历经3月,汩汩清水沿着管道欢快流淌,流进了董岭村村民和师生的心窝里。
如今,县、镇、村河长奔波在每一条管线,盯住每一个供水点,把6750公里饮水管网延伸至独山村村寨寨,解决了困扰众多村民多年的“水愁”,照亮了独山致富前行路。
引得活水产业兴
麻尾镇坝望村四面环山,海拔落差大,地表水资源匮乏,是独山县产业性缺水最为典型的村。
2019年年初,坝望村依托常年气候温和、热量资源丰富、耕地集中成片等资源优势,发展蜂蜜脐橙种植3200余亩。
为保障脐橙基地年用水30余万立方米的供水量,独山河长制工作以“打好‘生态牌’﹢供好产业水”为主题,积极探索引水浇灌途径。经过现场踏勘调查,发现境内河杠暗河及甲多坪溶洞集水面积广,分别达到了8.3平方千米和8.5平方千米,能满足产业种植用水需求。
找准水源后,独山县水务局用好用活用足产业扶持政策,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005.42万元,配套建设泵站、高位水池、田间管网等水利设施。
“甲多坪溶洞需架设渡槽,施工难度特别大。”负责项目的技术员杨昌维说,在炎热的夏天,工人挥汗如雨施工。接续奋战了大半年,工程顺利投入运行,使脐橙基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55,为“小康坝望”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支撑”。
近年来,独山县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种植特点,全力保障农业产业“水要素”,着力打好“生态牌”,建设现代水利工程,通过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渠系改造等工程,独山县新增灌溉面积6.91万亩,促进了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增产增收。(杨龙兵)
初审人员:甘婷婷
复审人员:吴梦舒
终审人员:张明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